【安徽日报】美亚光电:编制标准引导大米适度加工

发布日期:2022-12-27 浏览次数:2819

近日,安徽日报以《从“吃得好”到“吃得健康”,编制标准引导大米适度加工》为题,围绕美亚光电助力米企践行适度加工进行了报道,原文如下:


伴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大米的要求正在从“吃得好”转向“吃得健康”。然而,目前大米市场存在着产品片面追求外观品质、加工精度控制手段落后、过度加工导致营养流失、能耗高等突出问题。



作为国内色选机行业龙头单位、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肩扛社会责任,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等单位一道,共同从标准上发力,破解突出问题,推进节粮减损工作落实,推动适度加工、提高出品率,更大程度地保留粮食中的营养成分。


经多单位共同参与,《大米适度加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编制完成,于2021年5月由中国粮油学会发布,2021年8月1日实施,标准编号为T/CCOA 41-2021。该标准规定了稻米加工工艺中各工序技术规范,对白米加工精度控制、能耗指标及生产环境要求等进行规范。


“该标准实施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健康中国。”美亚光电有关负责人表示,团体标准属新兴标准类型,现阶段团体标准较企业标准应用更加广泛,制定团体标准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增强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换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标准引领,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据介绍,以早稻籼米为例,碾米工序技改后糙出白率提升1%,增碎率降低3%;抛光工序技改后籼米总增碎率≤1.5%,粳米总增碎率≤0.8%。


包装环节,成品米应降温至不高于室温7℃才能包装等。储存环节,包装后不应长期在加工企业存放,一般不超过30天;应储存于卫生、干燥及避光处,保持仓库内清洁,防止污染,不得与有害有毒物品一同存放;宜采用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在产品出仓时应采取措施,避免粮粒表面及包装外表面结露。


运输环节,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容器运送大米产品;运输车辆和器具应保持清洁和卫生,运输中应注意安全,防止日晒、雨淋、渗漏、污染和标签脱落,不得与有害有毒物质混装于同一运输单元。



“一直以来,美亚光电把实施和推进标准化战略作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该负责人表示,企业多次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主持、参与制订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3项、团体标准1项。近年来,随着标准化进程推进和智能制造投入,企业推出首款工程化色选机,改变传统制造模式,零部件通用率提升到70%以上,70%的零部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大幅提升了可靠性、环保性及生产效率。


该负责人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树立“标杆”,不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